你的位置:首页 >学习资料 > 10万翻译人的噩梦:做完翻译练习后,如何写总结笔记?

10万翻译人的噩梦:做完翻译练习后,如何写总结笔记?

2018-08-27 13:28:25 1030浏览

资料下载

庄绎传  翻译天堂  6天前

天堂君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来自英语爱好者的困惑:

我是非英语专业的,四六级过了分不高,现在大三,想将来从事翻译类的工作,可以书面翻译,也可以陪同翻译、同声翻译的这种,那么我该如何提高翻译能力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不只是翻译初学者,即使是正在备考翻译硕士的中级翻译学习者,也存在这样的困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译界前辈庄绎传教授是如何学习翻译,并进行“译后总结”的。

1535347533(1).png

作者 | 庄绎传

我是怎样跟翻译结下这不解之缘的呢?在大学时代,打下了一点基础。当时有一门翻译课,学校甚至请到许孟雄教授来给我们讲课,批改作业。他上课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主要是靠实践。

1960年代初,我有幸参加了《毛泽东选集》的英译和译文的修订工作,以及一系列重要政论文章的英译工作。当时我觉得学英语,能做这样的翻译工作,可以说是最大的光荣。因此,我怀着无比的热情认真地完成交给我的每一项任务。

这段时间的实践是多方面的,包括译初稿、核对、参加讨论等。在这过程中,观察到翻译涉及的各方面的问题,积累了很多有趣的译例,得到了大量的感性认识。例如:

“吃一堑,长一智。”(《毛选》1卷,283页)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p.297

译文不但对称,而且押韵,很像谚语的样子。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毛选》3卷,956页)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p.158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毛选》1卷,287页)

How can you catch tiger cubs without entering the tiger’s lair?”p.300

这两个例子本可以在英语中找到相应的说法,如“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Nothing venture, nothing gain.”,但译者都舍弃不用,就是为了保留原文的形象。

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毛选》4卷,1439页)

To win this victory will not require much more time and effortbut to consolidate it will.(p.373—374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译文时,感到不胜惊喜。一个小小的will竟然替代了原文里很长的一段话,何等简洁。

40年过去了,这些例子仍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当时程镇球教授是负责人之一,他不但带头总结经验,而且鼓励我们一帮年轻人进行研究,选些小题目,写出文章,并为我们组织讨论会,联系在刊物上发表。这样久而久之,自己也就养成了习惯,看书、学习,研究问题,发表文章。

1970年代学术刊物复刊后,我的文章陆续在《英语学习》和《外语教学与研究》上面发表。1980年出版了我的《汉英翻译五百例》,其中列了20个小题目,这便是我参加汉英翻译实践,观察研究的结果。

20世纪80年代初,我又有机会参加另一种类型的翻译实践——英汉翻译。

1980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创办双月刊《翻译通讯》(即《中国翻译》的前身)。吴运楠老先生找我负责一个栏目,名叫翻译练习

1535347572(1).png

在他的指导下,我自己选材、翻译,并加解说。从1980—1982年,我一共提供了15篇稿件。后来承蒙公司领导的好意,将这15篇稿汇集成册,出了个单行本,这就是1984年出版的《英汉翻译练习集》。

1535347596(1).png

在这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读者对我的帮助。译文刊出后,便有读者来信指出问题。

例如:“Einstein has created a new outlook, a new view of the universe.”我的译文是:爱因斯坦创造了一种新的观点,一种新的宇宙观。一位读者建议将创造二字改为创立

我接受了这个建议。在出单行本的时候,我并没有改变原译文,而是增加了一个脚注。单行本中,译文一律保持原样,凡是需要改进或改正的地方,我都以有特殊标记的脚注明确告诉读者这里原译有问题,需要修改。我觉得这样可能对读者帮助更大。

我为单行本《英汉翻译练习集》写了一篇前言,从自己的实践中归纳出了25点,这便是我对英译汉的体会。(本文末附录)

有的看官看到这里,也许会想,既有这等小书,何不找来一看。不看也罢。一来事隔一二十年了,书也不见得好找。二来看别人的文章不会留下很深的印象。要想得到较深的印象唯有亲自参加实践、观察、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写文章的人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也许有人会说,搞理论,写文章,可太难了。在翻译理论方面有所贡献诚然不是易事,但我以上所谈,20题也好,25点也好,都不是翻译理论,都只说明了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说真的,研究两种语言的特点并不难。把一篇好的译文和原文放在一起,那差异是再明显不过了。

同类的例子积得多了,就可以看出一些规律,如果加以总结,就可以使你的知识系统化,即便不是为了发表,也可以使你对两种语言特点的认识深入一步,做起翻译来就会比较得心应手了。

最近看到这样一个例子:

The cold weather frosted up the track last night.

译文是:昨晚寒冷的天气使跑道上结了霜。

这个译文和原文相比,虽然个别地方有些小的变化,但基本句型未变,仍是一个主语带一个谓语。我把它改译成:昨晚天气寒冷,跑道上结了霜。这样译文就成了两个主谓结构,也就是两个短句,中间也不用任何连词。我觉得这样译似乎更合乎汉语的说法。

理论也是可以谈的。

我在“也谈中式英语”一文(载于《中国翻译》2000年第6期)末尾引了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的一句话:To preserve the content of the message the form must be changed.

上面那个例子,从第一个译文改为第二个译文,不正是符合奈达提出的这条理论吗?所以翻译理论是有其自身的价值的,是可以指导实践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理论也好,特点也好,都有一定的限度,而且要运用得当。做翻译,最重要的恐怕还是要把两种语言学好。语言学好了,可以运用自如,事情就好办了。你说是不是这样?

1532917895(1).png

推荐课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