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学员风采 > 钱桢

钱桢  专八通过,CATTI还是挂了两次,她最后是如何通过的?

2017-12-27 8669浏览

CATTI的成绩终于在期盼中公布,三笔实务68,完胜,一种无以言状的喜悦涌上心头。

在此之前我曾参加过两次三笔,均以失败告终。虽然我不是最聪明,不是最有天赋,但也从来没有这种挫败感。

作为英专毕业的学生,专八完全轻松应对,我以为只要稍稍努力一点,勤加练习,过个三笔应该不是问题。然而事与愿违,两次落败,这也是第三次通过三笔后我那么激动的原因了。

我等的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考试结果,而是我对自己未来的希望。

关于三笔,我想分享一下备考的过程,也记录下一个追梦的过程。现在回头想想,当初备考的我也很认真啊。

由于我本科是英语专业,自认基础还算扎实,综合能力基本裸考,主要把重心放在实务上。前两次备考,我买了实务的官方配套教材和练习册,网上下载的政府报告,后期又买了《中式英语之鉴》,李长栓的《非文学翻译》等等。

我的战线拉得很长,差不多有三四个月,然后就拿着材料翻得昏天黑地的,政府报告背起来也是一副感天动地的样子,一些翻译技巧也这本书看一点,那本书看一点。反正就觉得自己看了好多书,练了好多翻译,然后也不喜欢复习,每天都喜欢翻新的材料,背新的东西,等后来临考了却发现自己脑子居然一片空白。可是明明我很认真很努力啊。

现在才知道结果和努不努力没关系,但和效率有关系。

后来也是偶然的机会,看到中译公司公众号的课程推送,那无异于是雪中送炭啊。然后就是寒假,在年初的时候,当大部分人还沉浸在过年的气氛中,我就已经来到北京参加中译公司办的CATTI笔译课程了。

现在想想也真是奇怪,怎么一看到人家的课程也没上网打听打听,就加了培训负责陈老师的QQ问了一下情况,然后就直接交钱了呢?第一可能是两次三笔失败,我太想要证明自己;第二也许就是所谓的缘分了吧。

我清晰地记得第一堂课是蒋宝春老师的课,主要是讲了一些笔译的基本功和重点技巧。

虽然是英语专业的,但我从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翻译培训。我的认知一直停留在背诵,我觉得只要多背,背出语感了,自然会翻译了。但蒋老师在第一堂课就讲了很多技巧性的东西:比如说增减词法的翻译,正反译法,长难句的译法等等。

蒋老师课件里给出的例句,也和书上截然不同,不是那种报刊文摘上摘录的很规范、很适合教学的句子,而是他平时工作中碰到的实践性的句子。这里不得不感叹我WPS的强大功能,可以边拍课件边在旁边做笔记,不然一堂课下来,笔记和照片都对不上号。课程结束后还有好几个小伙伴问我要笔记呢。哈哈~~

超喜欢这个课程的第二点原因是,在课堂上,老师会让同学们自己做翻译练习,然后他会为每个人一句句进行批改。其实每个人的翻译方式,技巧,特点都不一样,而语言又不像数理化一样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有时候我自己翻好了,和答案一对照,相差十万八千里,就开始按部就班地背原文,这样其实对自己的翻译能力没有一丁点帮助。通过这个课程,几次译文改下来,老师说我的句子结构处理的还可以,但单词的准确性不够,还说我外刊看得少。真是一语中的!知道自己问题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因为授课老师基本上都曾经参与过CATTI的评卷工作,所以他们的授课内容也都紧贴考试要求。我认为老师们所说的几点方法很重要:

1. 多读外报外刊,尤其纽约时报(我个人还是读经济学人更多)。

2. 翻译不要侧重量而是质,一篇文章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反复练习。

3. 不要执着于字字对应的翻译,而是要从整体上把握,先把意思翻对。

10天的培训课程,10天的魔鬼训练,痛并快乐着!我现在依然记得当时每堂课都各种烧脑。本来下午的课程应该是很累很困的,有些小伙伴连提神用的咖啡都买好了,但我个人只感觉脑子转得飞起,根本不会困。

在这个培训课程中,我还遇到了很多同样热爱翻译的小伙伴,每个人在课堂上都踊跃发言、热烈讨论,让你觉得这个集体充满斗志,满满的正能量包围着你,让自己也不自觉地努力起来,不得不说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还有非常美好的一件事,通过这次培训结识了两位好朋友,现在也一直保持着联系,其中一位前两天来上海实习,还约着见面呢。回想起当时在一个战壕奋力翻译和讨论的场景,我想这个课程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翻译上帮助。

其实你会发现通篇都没怎么说复习方法,净说了一堆培训课程,做广告呢吧?但对于我这种走着弯路,摸不到门路的人,确实需要系统的培训学习,帮我扭正学习思路。学到了方法,后续的学习和练习就都可以靠自己咯。

感谢自己的坚持,也感谢中译培训的CATTI课程。一切才刚刚开始!